译文:
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
苍翠的草木连绵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换了主人。
我被贬谪现在已经五年了,亡国之痛,谪臣之恨,都表现在我变白的双鬓上。
想要题几句诗凭吊古人,江风很大,波浪涌动,我的心不知所措。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登岳阳楼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词句注释:
1、观:景象。阴:水之南山之北。堤绵绵:形容堤坝很长。
2、南服:周朝时,王室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为“九服”,“南服”指南方较偏远地区。
3、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集双鬓:苦恼而使双鬓变白。诗人于徽宗宣和六年谪监陈留酒税,迄今五年,故有“一谪今五年”之说。
4、茫然:懵然,不知所措。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酒税监。
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靖康元年,陈与义避开了邓州(现河南省邓县)。建炎二年(1128年),他从邓州迁至岳州(现湖南岳阳)。当时,中原沦陷,宋朝偏僻。江南。诗人去了岳阳楼,在那里他看着东西,感受到了诗意。此前,有两首“登岳阳楼”,这首诗题为“再登”,这首诗写于十月。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绘岳阳楼周围景色;后四句承接前四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感慨。纵观全诗,诗人俯仰今古,伤时感世,含蓄深远,气象浑厚,格调沉郁。
百度百科——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百度百科——陈与义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这首诗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触。
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北望长安,忧国忧民,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全文内容:
登岳阳楼
南宋 ?陈与义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
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白话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夕阳下小舟悠悠游过,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晚秋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色的草,往南边可以看到红色的枫叶。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百度百科——登岳阳楼二首
本文来自作者[cqygx56]投稿,不代表广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ygx56.com/cshi/202508-430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广鑫号的签约作者“cqygx56”
本文概览:译文:岳阳楼的壮观天下闻名,站在楼北眺望,长江堤坝连绵不绝。苍翠的草木连绵不绝延伸到偏远的南方,可惜眼前的山河已换了主人。我被贬谪现在已经五年了,亡国之痛,谪臣之恨,都表现在我...
文章不错《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译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