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就要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就要对礼仪的原则有基本的认识。
礼仪的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确保正确施行礼仪和达到礼仪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人际交往的礼节,自然当以真诚为第一原则。真诚是君子最宝贵的品格,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二)敬人原则
你希望别人尊敬你,首先你要尊敬别人。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尊敬他。彼此互相尊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愉快,才会减少摩擦和纷争。“真诚”和“尊敬”密切相关。没有真诚,尊敬是虚假的;不尊敬人,真诚也不复存在。社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表面上对你非常恭顺尊敬,但背地里却对你说三道四、搬弄是非。这种缺乏真诚的“敬意”,是我们运用礼仪时必须加以避免的。在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三)自律原则
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要求人们从内心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按照礼仪规范待人接物,而无须外界的提示和监督。在交往中,希望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所以,要真正领悟礼仪、运用礼仪,关键还要看个人的自律能力。
(四)遵守原则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产多寡,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和自觉遵守礼仪,并用礼仪规范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我们违背礼仪规范,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也难以成功,这就是要遵守原则。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
(五)宽容原则
宽容意味着要有容人的雅量和多替他人考虑的美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也是一种美德,它被视为现代人文明的一种礼仪修养。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六)平等原则
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可厚此薄彼,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
但允许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七)从俗原则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局面。对这一客观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轻易地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之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否定他人。
(八)适度原则
过分表达对他人的尊敬,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同时也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要把握好分寸,根据交往的场合、事件、人物、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礼仪表达,做到与人交往大方得体、恰到好处。不能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是“礼多人不怪”,应该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当然,运用礼仪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只能勤学多练、积极实践。
一、高中生社会交往的意义非同寻常孩子上了高中以后,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凡事都自己做主,对老师和父母说的话不那么完全相信了,不完全按照你说的去做了。常说的话是为什么?作为老师或者家长,你可以说,但是,没有以前那么权威了。这是孩子长大了的表现,是好事,我们应当感到高兴,要正确对待。尽管孩子希望能够自作主张,但是在客观上他们还难以真正完全独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强。因此,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作为心理、感情依存对象的同龄朋友。高中阶段是孩子的青春期高峰阶段,能否在同龄人中找到朋友,能否有必要的社会交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他们主要通过和同龄人的社会交往来认识社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个问题。孩子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对他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高中生找朋友主要是找一个倾诉的对象,在自己烦闷、苦恼的时候互相倾诉,高兴的时候互相享受喜悦。有什么心里话,不和老师、父母说,但是会和朋友说。同时,他们把朋友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对象,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穿衣打扮,学习习惯、说话办事的习惯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朋友靠拢。甚至他们会为了朋友在性格、脾气、爱好等方面互相让步、互相适应,以维持一种友谊的平衡关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社会交往问题。二、高中生社会交往的基础、原则、特点与方式(一)社会交往的基础。高中生的社会交往主要以平等的地位、情感、兴趣、爱好、性格等为基础,他们的年龄相仿,知识、才能、地位等没有大的差别,也有的以共同的工作、活动、任务等作为交往的基础,当然,也有因为学习结成的朋友。(二)社会交往的特点。他们社会交往的突出特点是找靠山。多数学生喜欢交往身强体壮的大个子,女生也喜欢找厉害主儿,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背靠大树有阴凉。因为他们认为老师和家长不能全方位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只是这种朋友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也有一些酒肉朋友、金钱朋友,互相利用,有钱则来,无钱则散,一般都长不了。也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任性、孤僻,不善于交往,他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到了高中以后,他们感到更没有意思,明显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观念。这样,会使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延长,不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的事业发展。(三)社会交往的原则。1、政治观念淡化。他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是特色鲜明,即政治观念淡化,他们很少从政治信仰来考虑朋友交往,甚至他们也不去考虑对方的人品、学习、家庭等方面,他们看重的主要是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兴趣、相似的性格。至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朋友交往最好找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这只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现实生活当中,不少学习成绩不错,甚至是学生干部的学生,他们和老师、家长看着不怎么样,有不少毛病的学生交往,成为好朋友的例子不少。2、彼此心理依赖重,对朋友的期望和依赖心理超过对老师和家长。为了朋友,他们可以不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为了朋友,有时候宁可放弃原则,甚至明知道是不该做的事情也去做,有时仅仅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够意思,而欺骗老师和家长,帮助同学去撒谎、打架。即使朋友犯错误,在老师进行调查的时候,他们宁可欺骗老师,也不出卖朋友。(四)社会交往的方式。1、互相倾诉心中的苦恼和秘密。他们社会交往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朋友倾诉一些个人隐私或者秘密,与朋友讲了就会得到对方的信任。经过互相了解、互相适应,在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固定下来。而那些由家长安排的所谓学习朋友,一般只能是学友,多数成不了真正的朋友。2、通过自然的、原有的人际关系逐步发展。他们在刚上高中的时候,由于彼此还不是很熟悉,一时还找不到固定、亲密的朋友,在一起玩的多数是来自同一所初中学校的同学,或者性格、爱好、脾气比较相似的同学,并且以同性居多。一般两个多月以后,朋友关系开始重新组合,多数学生重新确立了朋友关系,到高二年级,多数有了关系比较固定、亲密的朋友,巩固率在60%左右,其余学生在文、理分班以后还会有变化。此时,作为朋友,他们上学、放学路上,课间都在一起谈笑、玩耍、甚至打闹,基本上他们是一个个相对固定的朋友群体。只有少数学生到高三年级还没有比较固定的朋友,一般是性格比较孤僻、个性比较强,或者不善于社会交往、不爱社会交往的学生。三、与高中生友谊并存的怪物烦恼事物都是辨证的,高中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朋友之间有依赖、有帮助、有同情、有安慰,但是,也有难以避免的烦恼。这些烦恼,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感情,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友谊的存在。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一)找不到知心朋友的孤独感。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找不到他认为的知心朋友,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人理解,无处去诉说,感到空虚、烦恼,自信心动摇,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在一次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说:我是一个独生子女,从小就孤独惯了,没有知心朋友,有什么事情只有自己闷在心里。虽然我没有和同学闹过别扭,但是也没有人接受我。现在年龄大了,有些话不愿意跟父母说,在学校也没有几个我能够信任的老师听我说心里话,我也不信任他们。没有办法,我只能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方面,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感情苦闷。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难受,不是个滋味,当然,也就没有心思学习了。(二)个性太强的学生在朋友交往过程中的烦恼。有的学生,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学习、工作、甚至家庭背景、相貌特点都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从小被人们宠坏了、惯坏了,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颐指气使的傲慢的优越感,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习惯于别人什么事情都要完全听他指挥,他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如果别人不能完全接受他的意志,他就受不了,觉得别人不够意思。长此以往,朋友们逐渐远去,他们成了孤独英雄,自尊心受到伤害。(三)友谊破裂以后产生失落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友谊如果不知道珍惜,不懂得要经常增添新鲜血液,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就有可能会破裂。一旦友谊破裂,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会从此和朋友唱对台戏,彼此之间还会变成敌人,互相伤害。也有的学生强烈地渴望友谊,如果和同学成为朋友,立刻就大量投入感情,由于期望值过大,朋友承受不了,达不到自己预期的交往目的,多数难以长久。一旦友谊破裂,失落感最强。(四)友谊的震荡源嫉妒。高中生的朋友群体中间是潜伏着危机的,特别是嫉妒作为友谊的震荡源随时会造成友谊的破裂。在学生中间,如果朋友在三人以上,那么,他们彼此总担心另外两个人过于亲密,会把自己甩掉,如果其中两个人在一起谈话,不管自己有无必要,或者事情是否和自己有关,他一定会凑上去,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即使客观上不允许自己靠前,也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嫉妒之心油然而生,隐约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女孩子中间比较突出。(二)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意识,有正确的友谊观。要向孩子表明态度,提倡正确的交友原则:作风正派,要求上进,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反对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滥交朋友。教育孩子不能为了同学友谊而放弃是非原则,不能只讲江湖意气,哥们情感,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做人原则,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是高中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现代合格文明公民。(三)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让孩子在朋友面前难堪。当孩子已经交往了朋友的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孩子把朋友请到家里来,或者通过其它方式进行交往。尤其是孩子的朋友来到家里,不能不理睬,让孩子在朋友面前丢面子。即使发现孩子交往的朋友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也不必如临大敌,不要让孩子难堪。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孩子谈心,分析危害,真诚劝告,千万不要意气用事,训斥、打骂、硬性干预,特别是不能把事情公开,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四)要进行青春期教育,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异性朋友的关系。中学生异性交往是家长很敏感的事情,多数处理不适当,往往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或者孩子朋友的家长结成统一战线,公开处理,兴师问罪,结果把事情搞砸了。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交往了异性朋友,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而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友谊观教育和青春期性道德、性知识、性文明教育。和学校有关老师,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分析,共同帮助孩子处理好这个敏感问题。要根据孩子的性别,看父亲或者母亲谁出面教育效果更好,妥善解决问题,切不能兴师动众,把事情公开化。(五)教育孩子不要把青年人纯真的同学友谊社会化。对那些不善于社会交往的孩子,家长要给以更多的关心和体贴,理解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发生不良问题的现象也不要漠然置之,要教育疏导。如果发现孩子之间的交往过于社会化,如请客吃饭、彼此送礼物过重等等,要劝告,这样会玷污友谊,弊大于利。(六)教育孩子要警惕的几种朋友孩子毕竟生活阅历浅,社会交往没有成功经验,对朋友的情况还分不清好坏。因此,家长要科学指导,给以必要的、适度的干涉。当然,要注意策略,讲究方法。对于下面几种朋友,家长发现了,要予以过问和干涉:1、被胁迫而成的朋友。有些孩子通过威胁、利诱的手段,胁迫同学成为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胁迫者处于对别人的支配地位,有控制欲望和权力欲望;被胁迫者出于害怕或者被保护的目的,不得已按照胁迫者的要求去做,甚至是违反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事情。家长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必须要及时和学校有关老师取得联系,共同解决好,帮助孩子尽早摆脱这种被胁迫的状况,以免孩子违反纪律或者触犯国家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2、由后进学生或者臭味相投组成的难兄难弟、难姐难妹。他们同病相怜,有共同语言,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和其他同学成为朋友。他们之间感情上有共鸣,事情上有安慰、有照应,觉得这样有安全感,多数讲哥们意气,与社会闲散青年有来往,寻求他们的保护。他们往往不分性别、班级和家庭情况,慕名而结为朋友。在学校,他们是学校秩序稳定的威胁因素,潜伏着社会犯罪的危险,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家长必须要争取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帮助孩子离开这样的朋友以免铸成大错,悔之晚矣。总之,教育、帮助上高中的孩子解决好社会交往问题,防止坏朋友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因为孩子的社会交往问题是每个高中学生家长必须要考虑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不能认为孩子上高中了,就是抓学习了,尤其是很反感孩子和异性同学交往。殊不知,这个敏感的问题解决不好,学习也是抓不上去的。因此,要充分重视,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努力解决好孩子社会交往,即朋友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解决不好,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不了,还难免会发生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违反学校纪律、触犯国家法律,滑进犯罪的泥坑。
本文来自作者[cqygx56]投稿,不代表广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ygx56.com/cshi/202508-520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广鑫号的签约作者“cqygx56”
本文概览:要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就要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就要对礼仪的原则有基本的认识。礼仪的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确保正确施行礼仪和达到...
文章不错《礼仪有哪些原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