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篪——失出入狱,贬谪出朝,徘徊不行,再次入狱
刘季篪[chí],名韶,字季篪,以字行世,余姚(今属浙江)人。
朱元璋洪武中,刘季篪考中进士,朝廷除授其为行人之职。
何谓“行人”?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置“行人”为行人司长官,秩正九品;“行人”之下,设有左行人、右行人,秩从九品。
很快,又改行人司长官“行人”为“司正”;改“左行人、右行人”为“左司副、右司副”;下设“行人”三百四十五名,其人多以孝廉充任,执掌捧节奉使之事,凡是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传旨法司、遣戍囚徒等事,皆差其办理。
明初,在京各衙门不行外差;各衙门有事,则差遣行人办理。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定制,因孝廉奉使处事大多不能符合上意,遂改任进士为行人,员额三十七人,秩正八品,非奉皇帝诏旨,在京诸司不得擅自差遣,至此,行人之职开始变得重要、也为时人所重视。
当日,刘季篪以行人之职,出使朝鲜。
其间,朝鲜馈赠刘季篪以财物,他却而不受。
朱元璋听闻此事之后,钦赐刘季篪以衣服财物,并擢升他为陕西参政(明各布政使司置,秩从三品,位在布政使之下;分左参政、右参政,没有定员,随事进行增减;执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
当日,陕西民众有拖欠未缴的赋税,地方衙门以严刑进行督促。
刘季篪到达陕西之后,与其属下官员分别巡行各个郡县,将未纳税而被械系者全部释放,并宽限其缴纳赋税的时日。
民众感戴刘季篪的恩德,后全部想方设法完成了赋税的上缴。
其时,陕西并不出产碙砂(即硇砂[náo shā],矿物名。),但是,朝廷每年都要对陕西进行碙砂课税。对此,刘季篪上书说明,朝廷罢除了陕西的碙砂税赋。
洪渠之水漫溢,为民所患,刘季篪主持修治堤堰,蓄存和泄放,成了当地永久的水利工程。
建文帝时,刘季篪为兵部右侍郎。
据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五所载,建文四年,刘季篪转刑部左侍郎。
另据《明史·刘季篪传》,建文时,刘季篪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在职期间,他断狱审案,常能出人所想,洗刷冤情。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事。
南京城破之后,刘季篪迎附朱棣。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刑部侍郎刘季篪参与纂修《永乐大典》。据《明史·刘季篪传》载,其时,朝廷任命姚广孝、解缙及刘季篪总理纂修大典之事。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刘季篪失出(谓重罪轻判或应判刑而未判刑。),被定罪入狱。
后贬谪出朝,降为两淮盐运司副使。
刘季篪徘徊不定,还未出发就任,又被逮押入狱。
过了很久之后,刘季篪才得以获释。朝廷命令他以儒服就职,隶属翰林院编纂之列。
永乐十五年(1417年),刘季篪被授职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刘季篪逝于任上,享年六十。
关于刘季篪,可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八《刘季篪传》;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翰林院藏本);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五;明人程敏政《明文衡》(杨士奇《故工部营缮司主事刘君墓志铭》)等。
薛岩——免除死罪,贬谪广西,随军遭袭,以身赴难
薛岩(也作薛嵓),陕西阌乡人(按,当为陕州阌乡人,今属河南)。
史料记载,薛岩为人慷慨,志向远大,很有操守。
他有治理之才,口才辨给。
朱元璋洪武时期,薛岩累次升迁,官至大理寺少卿。
建文帝时,薛岩仍旧担任大理寺少卿之职,很得朱允炆的信任。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农历辛巳年)闰三月,朝廷军队与燕藩兵士交战,屡次大败。对此,方孝孺献策,由朝廷拟定诏书,命令薛岩携旨,前往燕军阵营宣读,劝降朱棣;另外,还拟定了数千字的宣谕,并刊印千余张,交给薛岩,让他秘密散发给燕军将士,以劝勉燕军将士,使其归心朝廷。
薛岩领旨,来到燕军之中。
到达之后,薛岩将宣谕藏了起来,不敢分发燕藩将士。
见到朱棣之后,薛岩说是:
“只要殿下早上放下武器,拜谒孝陵(朱元璋陵寝);皇上晚上就会下令撤去军队。”
朱棣怒斥薛岩,说是在欺骗自己。
朱棣身边的人准备杀掉薛岩,朱棣说是:
“他不过是天子的使者而已。”
于是,薛岩得释离去。
关于此事,明人姜清《姜氏秘史》卷四亦有记载,洪武间,累官大理少卿,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春,曾奉诏劝降朱棣,未果。
南京城破,薛岩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朱棣登位之后,免除薛岩死罪,将他贬谪至广西。
当日,安南国王被黎季犛杀死,其孙陈天平自老挝前来归附明朝。黎季犛之子黎苍假意上请,乞求送还其君主。
广西总兵官、都督黄中带领兵士五千人送陈天平归国。
其间,黄中推举薛岩辅助同行。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月,丙午,安南胡奃(一般写作上大下互,音[dī])在芹站发动突袭,杀死陈天平。过程中,大理卿薛岩遇难,黄中等引兵而还。
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五载,薛岩自经死。
关于薛岩,散见《明史》;另《革除遗事》、《国朝献征录》、《七修类稿》均有薛岩小传。
(本篇结束)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相传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一位老儒生编写。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
《百家姓》实用性极强。中国古代农村以家庭式自然经济为主体,并且宗法观念极重,因此对姓氏十分重视,例如:中国农村族姓观念很浓厚,立家谱、族谱相当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谱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谱系。建立或查考族谱、家谱成为重要的维系族姓的社会活动内容,熟读《百家姓》就可以为此提供方便。
中国的姓氏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一直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学者吕坤(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会要略》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初入礼学(按:即村塾民校)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而在文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书?却从一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谜。
跟陆游同一时代的学者王明清(生卒午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至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弘俶的谥号,公元648年继位,公元978年降宋)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镠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而下后妃。”这种推测之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南宋学者陈振孙在一本著名的提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有《千姓编》一卷,为“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采真子记”,此书久已失传。这《千姓编》与《百家姓》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采真子”又是谁?至今茫然不可解。
明、清一些学者,在笔记中纷纷对《百家姓》进行讨论。如康熙初年(约公元1662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山东琅邪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写道:“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次则国之大族,随口叶韵;甘漏实多,识者訾之。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略)》诸书,其犹射者之嚆矢也夫(注:嚆矢hāo shì,响箭,比喻开端或先行者)。”
文中所举《兔园集》,是指《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乃系唐代李恽(蒋王)命僚佐杜嗣先仿效应试科目的策问制成。该书引用经史解释,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以对偶的文句分类编集,有48门、30卷。李恽是唐太宗之子,因取汉代梁孝王的兔园为名,称为《兔园策》。《兔园策》为学童启蒙读物。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却不一样,他认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10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蒙童课本。《新五代史·刘岳传》云:“《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今已不存。仅敦煌石窟有唐代贞观年间手抄本《兔园策府》残卷及杜嗣先序。看来,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所说的《兔园集》并不一定是王应麟或晁公武所说的唐代书籍;而是借用其名,泛指韵文体裁的学童启蒙课本而言。然而也不能否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百家姓》可溯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某部通俗读物。如前所述,《兔园册府》原本有48门、30卷或10卷。焉知其中无“姓氏’一门?但惜乎原本已佚,目前无从查考了。
清代梁章钜(公元1775-1849年)在《浪迹续谈》卷7《百家姓》条中写道:“《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
至今,学术界认为,《百家姓》很可能是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杭州一带)某位无名氏儒生编辑加工成书的。一千多年以来,《百家姓》翻印了无数次,版本众多,又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当在不同时期经过多人之手删补修订。
明清两代,都曾由政府出面编撰、颁布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图取赵宋《百家姓》而代之,但结果都是徒劳的。明朝初年,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了《明皇千家姓》。它以当时的国姓“朱”字起首,以“朱奉天运”开头,共收入1968个姓氏,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呈明太祖朱元璋。但此书在民间无法推广,至今连一个样本也没有留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明文衡》中所载的吴沈《进<千家姓>表》一文中推知事情的大概经过。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以清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本人的名义牵头,由臣僚学士们编成了《御制百家姓》,此书中不收满族和蒙占族八旗姓氏(清代《八旗满洲谱系》收录满洲姓氏共625个),只收汉民姓氏,因而无法以皇族之姓(爱新觉罗)起首,便以孔夫子之姓起首,并加入尊孔崇儒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是把当时原已流传的《百家姓》中408个单姓、30个复姓重新编排次序,并在每个姓后面标注郡望也就是宋《百家姓》的改编本。开始几句是:
“孔(鲁国)师(太原)阙(下邳)党(冯翊)、孟(平陆)席(安定)齐(汝南)梁(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仰(汝南),邹(范阳)鲁(扶风)荣(上谷)昌(汝南),冉(武陵)季(渤海)宗政(彭城)、游(广平)夏(会稽)文(雁门)章(河间)……”
可是,古本《百家姓》早已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面对它的强有力的民间影响,《御制百家姓》只能退避三舍了。
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公元1775-1840年)在《癸巳类稿》卷7《百家姓书后》条中分析说:“《南史·李僧孺传》云:‘刘湛为选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叙。’《旧唐书·高士廉传》云:‘作《氏族志》,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李义府传》言:‘士廉氏族勒为百卷。’宋沈括《笔谈》云:‘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旌,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按《尧典》百姓与黎民各称。郑康成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也。’故百人所谓百家,专以仕宦言之。”这一段分析是有道理的。宋《百家姓》之“百家”,是沿袭多年旧说,本义是指士族,即所谓“读书人”、“士大夫”阶层中习见的姓氏,并不包括天下所有的姓氏,即不包括稀姓、生僻姓。如前所述,明代初年根据当时的全国户口簿册编撰的《明皇千家姓》收入l968个姓氏。但在宋、元、明、清的十族中间,《百家姓》所收录的504姓已大致够用了。
本文来自作者[cqygx56]投稿,不代表广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ygx56.com/wiki/202508-225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广鑫号的签约作者“cqygx56”
本文概览:刘季篪——失出入狱,贬谪出朝,徘徊不行,再次入狱刘季篪[chí],名韶,字季篪,以字行世,余姚(今属浙江)人。朱元璋洪武中,刘季篪考中进士,朝廷除授其为行人之职。何谓“行人”?...
文章不错《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仕途发生过哪些挫折?》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