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

译文:

1、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陋。都知道善之所以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2、有和没有是一起出现的,有困难才会有容易,长和短是通过相比较才显示出来,高和低是对比才显现的,音和声是通过相互唱和才优美,前后也是成对显现。

总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万物是通过对比显现出来的,没有单一的,是统一对立的。

美之为美斯恶也是什么意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

释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个人理解:

当大家都知道美的存在就会产生恶意,好比当看见一件非常完美,非常漂亮的时候就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手,就难免会伤及他人。而这就是恶。都知道善良的时候,其实你就是不善了。所以,《老子》推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老子在本章介绍了比较的方法,指出比较要有参与比较的两个方面:本体和比较体。除此之外,老子指出了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比较需要有一个比较的载体或者说比较的空间,这就是“人心”,也就是人的逻辑思维。

美之为美斯恶也意思是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本文来自作者[cqygx56]投稿,不代表广鑫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qygx56.com/wiki/202508-4347.html

(4)
cqygx56的头像cqygx56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cqygx56的头像
    cqygx56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广鑫号的签约作者“cqygx56”

  • cqygx56
    cqygx56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译文:1、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陋。都知道善之所以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2、有和没有是一起出现的,有困难才会有容易,长和短是通过相比较才显示出来,高和低是对比...

  • cqygx56
    用户080704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内容很有帮助